【專題】
澳門僑青 致力構建世界華人橋樑
市民日報專題組
 
澳門僑界青年協會副會長劉智龍
澳門歸僑總會副理事長、澳門僑界青年協會副會長劉智龍,身分正如他對「僑」所指出的3種定義:海外歸僑、僑眷、海歸,除父母輩是印尼、泰國僑眷外,他亦在求學時遠赴美國留學8年,身分與成長背景使然,促使他對「僑」懷著更深厚的情感和使命感──「僑不僅是一種身分,也是聯繫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橋樑。」
歸僑僑青團結自強薪火相傳 
15歲那年,劉智龍漂洋過海到美國留學,當時他年紀尚輕,人在異鄉,份外感觸。回望華人在海外的歷史,即使經歷種種排華風霜,仍然自強不息,團結一致,傳承精神延續至今。「當時我讀書的地方已經有潮州同鄉會,會中年輕一代依然懂說潮州話,因為同樣在海外,大家自然團結起來。」
葡萄牙創科考察團,與澳門特區駐當地經貿辦事處負責人及就讀當地澳門大學生交流。
在只能靠打電話聯絡的年代,即使聯繫不如現在便利,海外華僑華人對家國的思念情懷,「僑」之間的緊密關係,都扎根到每個海外華僑心中。「我們也希望透過僑的身分告訴大家,海外華僑對國家的認同感其實很強。」海外華僑社團每年舉辦不同類型聯誼活動,溝通上隨著科技發達而愈來愈緊密,僑的社團身分特色也增強起來,劉智龍指出:過往的僑如「過海大橋」,現在則為「高速公路」。
南非考察團,是僑青出訪最遠的地區
他所形容的「過海大橋」和「高速公路」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,也蘊含了僑總和僑青在時代變遷中的世代相傳。都說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」、「前人修路後人行」,澳門僑界青年協會不僅沒有安逸於前輩辛勤種的樹與修築的道路,且在道路之中構築出康莊大道。「即使現在我們是年輕一代,但日後也會成為年長一代,繼續僑界社團的工作,並需要新的僑青推動僑總的工作,因此傳承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。」
「首期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粵港澳大灣區研修班」,主辦方向企業家頒發證書。
時移世易,僑總和僑青始終不忘初心,肩負傳承的使命,僑總憑藉在社會多年打拼,擁有豐富人脈和資源,作為後浪,僑青也「不甘示弱」,魄力、時間、精力,只要能付出的,僑青都不遺餘力。「隨著國外僑情的變化,僑二代、僑三代大部分都是年輕人,僑青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,更加自然。像有些交流前赴非洲、南美洲等地,要乘搭長途飛機,短期內高強度的長途跋涉並非人人受得了。這時我們也可以替僑總做更多交流工作。抗擊疫情及平時僑總的志願工作,我們僑青也衝在前面。」除此之外,他也會向外報告澳門僑界的工作和任務,發揮僑青在澳門的最大能力。交流的同時也會大力宣傳澳門回歸祖國20多年來,澳門特色「一國兩制」成功實踐的典範。
2016年,僑青組織「澳門僑青文化交流團」出外交流參訪。
隨著國家對僑的重視,僑總和僑青的發展除了機會和資源增多,兩者之間的身分也有所改變。劉智龍對此表示:「回顧歷史,在國家未如此強大之前外國不時出現排華事件,令許多華僑回歸祖國,老一輩大部分是真正的歸僑,而新一代多數都是僑眷或海歸,語言上也比我們豐富。」
他以自己僑眷身分為例,「即使我是泰國和印尼僑眷,但這兩種語言我都不會說,僑的身分也變得沒那麼重。有時候在接待海外華僑時,他們之間還可以用他們當地的語言溝通,但到我們這輩,通常會用普通話或英文溝通。」
肩負推動「僑」聯繫發展責任
華僑遍布世界各地,彼此間透過團拜和通訊軟件聯絡,友誼與日俱增,雖無血緣關係,卻有著一家親情懷。在交流團拜中,劉智龍也因為自身在韓國有業務來往,曾組織韓國交流團,這也是他首次統籌和策劃出團。「當時會感到一定壓力,尤其因為剛剛從美國回澳,擔心出團的安排和處理上未能完善。」
僑青承辦2019華僑華人聚濠江聯誼大會
他笑言當時報名情況十分踴躍,尤其女士都為韓國文化吸引,說起來依然津津樂道:「很開心能夠為大家介紹認識我很熟悉的國家,去一些平時較少機會去到的地方,例如拜訪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及韓國青年協會,訪問當地著名學府,參觀K-Style Hub、Heyri藝術村等文創園,讓成員認識當地發展,並結合澳門定位和內地市場情況,尋找三地青年團體連結的切入點,發掘在教育、旅遊、文創產業上的交流合作機會。」那次出團獲得熱烈反應,也讓他從中獲得成就感,並在往後的事務中更盡心盡力。
大灣區青年合作計劃─中山創科之旅
「既然有了這些身分,也希望可以多做一些,盡量做好這些身分所肩負的工作,從自我進步中推動社會進步。」劉智龍同時擔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、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常委、汕頭市政協委員、澳門青年聯合會副會長、澳門僑界青年協會副會長、澳門潮汕青年協會理事長等職務,壓力和質疑聲也為之伴隨,所面對的種種困難,他表示當中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源於自身:「因為自己有很多不足,有時候也難免懷疑,擁有這些身分是否真的是我能力所負擔得起?」
即便有過迷惘和不安,在人才輩出的環境中,劉智龍時時提醒自己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的道理,「愈覺得自己能力不足,便愈要做得更多,從而令自己進步。」
積極提升青年對祖國認同感
肩負多個社團職務,除要發揮所長,也要擁有足夠視野,助力打開世界大門與海外各地接軌,是以如何通過青年工作一展僑的特色,是他尤其關注的事務。「僑青裏面包含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僑青年,希望通過僑帶動更多國際方面的交流和合作。」
一帶一路青年行─印尼篇活動上,嘉賓與青年等合影。
近年,鄰埠先後出現多次大型遊行示威,掀起社會激烈動蕩,也引起他的關注。「很多誤會其實都源於不懂、不明白、不了解,部分年輕人的想法會因此搖擺,從而令事情的程度增深。」他憶述2019年到新西蘭拜訪國際潮團,在與新西蘭華僑言談間,他們都普遍有感香港年輕人所作所為過了火。他直指部分香港青年習慣以海外媒體資訊為理據,但同樣閱讀海外媒體的華僑,則持有不同看法,並對此質疑:「為甚麼香港年輕人始終堅持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?他們並沒有聽到海外的聲音,只是他們偏向選擇聽支持的聲音,不支持的則予以忽略。」
東京灣考察團深度調研日本創新科技,中聯辦協調部部長及僑總領導隨團擔任顧問指導。
劉智龍與前輩經常討論年輕一代的愛國工作隨著網絡發達而「多了一道牆」,「以前很多資訊都要靠紙媒接收,現在的網絡選擇實在太多,也更容易接觸到一些不正確或並非事實的新聞訊息,令青年工作變得相對複雜。」他續稱,只要接受自己的祖國及認同自己中國人身分,其實所提出的任何合理建議,甚至因誤解而表達一些不滿,都可以視為一種進步的模式。
通過僑的身分做好青年工作,當中首要任務,便是令到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對國家增強認同感,甚至提高接受國家的程度,「至少他們肯去了解和接受,已經是很大的進步。」
參政議政不斷弘揚家國情懷
電視裏全體人員鼓掌,投票通過決議,也許是普羅大眾對國家的印象,而這個畫面往往容易被人以此詬病和攻擊,形成對國家的一種刻板印象。劉智龍以自身參政議政的經驗分享說,國家並非有些人口中所謂的「專政」,反而在「我通過」的背後,其實經歷多輪內部唇槍舌戰,而提出問題的過程往往是直言不諱,一針見血:「無論是政協或青聯會議,即使是愛國人士,其實都存在著不同的聲音,當中更不乏批評,但正是這些真知灼見能夠促使國家進步。例如國家保險及醫療制度完善不足一直備受質疑,在會議中都會有聲音批評『為甚麼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?』『為甚麼部分藥價虛高?』等社會問題。」
「與西方國家民主制度不同,西方的政治風氣是直接在別人面前鬧,有時候鬧來鬧去都沒有結果;而我們則相反,討論的過程就是民主協商的過程,在討論中思索該建議是否能夠真正落實?然後才有了大家所見『我通過』的會議模式。」他分享道,在每個提議背後,都經歷調查研究、撰寫提綱、開會討論、達成共識,有時候會圍坐一起聊幾個小時以上,只為解決一個問題,「因為我們提出每個建議,都必須因地制宜,有可操作性,且政府都要提交答覆。」
對於要如何打破國家在年輕人心中的固有形象,他認為要軟硬兼施,「以前在沒有任何網絡的情況下,國家只能通過讀報、社團、輿論去培養大家的愛國情懷,可視為硬的做法;但現在,也要配合軟的方法。」他以僑界為例,其團體最有優勢的地方,就是與海外華僑有較多聯繫:「澳門不少人喜歡去海外,我認為可以藉著僑的身分,除了帶領他們遊覽當地,在遊樂和拜訪中,也讓大家明白海外華僑對祖國認同感如此強烈的原因。從看得多、感受得多的過程中,潛移默化慢慢明白如何判斷對與錯。」他期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青年工作的單位,「始終我們正處於比較複雜的階段,因此需要更多年輕力量做好青年工作,著重關心青年的問題,給予更多資源讓他們做好青年工作。」澳門僑青不斷汲納優秀青年做後浪,在時代浪潮中揚帆啟航,在僑總前輩引領下邁向新征程。
轉自2021年4月26日《市民日報》
其它新聞
劉藝良倡動植物檢疫移“二線”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 刘艺良出席并发言 刘艺良: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僑青協學習百年黨史 劉智龍等出席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視察組視察河北冬奧基建進度 刘艺良:增“港澳元素”配套服务 助港澳青年融入湾区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僑聯副主席劉藝良廣大澳人同感溫暖      劉藝良:發揮優勢助力雙循環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僑聯副主席、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藝良:保證澳門行穩致遠 跨交會澳代表團訪福州企業了解科創發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