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》為本澳青年帶來新機遇,要在當地創業會面臨怎樣的營商環境?在橫琴開設多家店舖,琴澳創業就業協會理事長劉智龍認為「方案」出台有助擴闊市場空間,但需視乎特區政府對本地青創的扶持政策,他建議青年人前往創業前做好市場調查,注意補貼政策,避免得不償失。
2013年在橫琴開設手信店的劉智龍,7年間在當地再開設餐飲店、科技公司、養生體驗店、美甲店,生意愈做愈大,經營範圍愈來愈廣,也見證橫琴變遷。「最初橫琴甚麼都沒有,只見遍地工地,到現在硬件配套陸續興建起來,前往橫琴旅客人流逐年增加。」
他憶述,最初到橫琴開店,主要是留意到橫琴政策支持澳門人到該區創業,加上有遊樂園商談加盟,於是放膽一試。他坦言當時最擔心人流和基建問題,但開業初期已經吸引不少旅客光顧,逐漸意識到機遇並不局限於澳門的60多萬人口,而是輻射至整個廣東省和內地旅客,加大了創業信心。對於現時橫琴的發展空間,劉智龍認為更在於大眾對該區的信任程度,以及個人承受能力。「橫琴機遇不斷湧現,但創業時可能需要承受初期不太理想的業績,到慢慢做好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品牌後,才會好轉。」他以自己的養生店為例,經營初期並不為人熟悉,但由於該區同類型的店舖較少,其後慢慢被人認識,累積忠誠客戶,現時店舖的主要客群為橫琴上班族、租住學生和當地居民。他認為兩地文化不一,客戶群的生活習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,這些也是做生意前「必須摸清,避免撞板」。
橫琴如何加大人流一直備受關注,他坦言現時人流雖慢慢提升,但未算太多人在當地居住;但橫琴如同白紙,對日常生活的店舖需求較大,年輕人在開店前必須做好市場調查,了解計劃開設的店舖是否符合現時急需,才不致「要捱很長時間。」除此之外,他建議年輕人注意當地政策,有些地方配有租金補貼、裝修補貼,有些地方則沒有,不要等簽訂合同後才知道沒有補貼,最後得不償失。對於「方案」出台,劉智龍認為過去澳門居民人口難以滿足內需市場,隨著粵澳深度合作,人口和空間都會相繼加大,有助擴闊市場空間,但仍然要視乎澳門對本地青年創業、本土品牌企業家的扶持政策,是否可以更加便利,吸引更多青年到橫琴發展。
他同時指出:礙於本澳行業較單一,工種和人才相對單薄,在內地則更有利於企業物色合適人選,利用橫琴平台汲納人才,並認為通關和物流上若更便利暢通,將有助吸引青年人前往發展。本報記者 劉嘉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