菠蘿青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、珠海橫琴審美之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智龍,是近年本澳青創佼佼者。創業逾10年間,由網紅雪糕、韓式美妝至打造網上紅點積分平台,一步步踐行創業艱辛路,靦腆的他近年漸脫稚氣,思想及處事風格逐漸凸顯成熟魄力。
面對常態化的疫情防控,創業環境隨時可能發生變化,對劉智龍而言,在創業中早已養成隨機應變的能力:「不要急於做大,不要急於創新,守業為第一目標、不熟悉的事堅決不做,雖然我的青創公司整體經營情況良好,但我們發展策略並不激進,一向按照既定戰略發展,以守促穩、嚴格控制槓杆率水準,保證疫下資金儲備」。
劉智龍稱,時隔多年,繼SARS後,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,沒有人會估計到疫情持續時長,對世界各地經濟發展都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。對中小微企而言,無疑等同一場滅頂之災,部分商業機構資金周轉和應變能力不足,令實體經濟元氣大傷。俗話說「創業難,守業更難」,的確,似乎做到萬無一失持續經營很難,但一定要拒絕「坐以待斃」,在危難中尋找機遇,逆境自強尋出路是關鍵。
琴澳AO美容店營運互補
面對世紀疫情侵襲,經濟大幅下滑、失業率上升,抗疫為頭等大事,所有活動紛紛靠邊站,不論老闆抑或打工仔均需面對艱苦逆境,中小企期望靠節衣縮食捱到疫情終點,再見艷陽天。劉智龍分享說,經營的AO美容養生綜合店,在澳門及橫琴分別創設門店自試業以來,以專業服務、技術、特色,吸引琴澳兩地居民體驗消費,更積累良好口碑,當澳門疫情嚴重、粵澳兩地通關政策收緊和娛樂場所遭勒令停業,惟橫琴店如常營運,雖市面人流量減少,但兩店某程度互補營運,降低「硬傷」問題。
「經過去年疫情影響,我知道唯有儲存實力,才是創業市場夾縫中生存之道。因市場千變萬化,以往的成功,未必是將來的保證,且市場會出現預計不到的狀況,如果在這個時候適應不了,便無法守下去。任何企業成長階段懂得執生和堅持之餘,還要審時度勢,千萬別鑽牛角尖,只有把握好堅持與底線平衡點,才能獲得最終成功。抗疫期間,同時擠壓出很多企業的創新能力,在顧及社交距離環境下,仍有生意可做,但要不斷創新、挑戰,守業並不等於一成不變,甚麼都不做企業還是會倒下。」劉智龍如此說。
加快紅點進駐灣區規劃
此次疫情影響時間之久、範圍之廣遠超劉智龍預料。他表示:「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,但這些改變會轉換成需求,要思索如何跟上或超前準備,不斷革新才能帶領團隊、企業成長邁進」。去年落戶澳門的紅點平台,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消費積分平台,當用戶在合作商家消費時,可享特惠折扣,成功付費後可獲相應積分,積分會即時獎賞到會員的區塊鏈帳戶,當再次消費時將可直接使用紅點積分以一比一比例抵扣消費金額,後續還可享受平台及不同商家推出的抽獎和禮券等更多獎賞。
面對消費市場低迷,對於新鮮事物,劉智龍持樂於嘗試開放態度。他稱,紅點平台因應時宜作出應對策略,如在服務、獎勵等方面不斷優化及加碼。平台創設時目標是將服務延伸至大灣區等城市,甚至將平台拓展到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市場,如今無形中加速了平台規劃步伐,包括改變科技創新布局、加快進駐大灣區市場競爭態勢。「本身我們的目標是先穩定澳門市場,然後再慢慢透過業務拓展滲入大灣區或海外市場,但疫情下需要不斷創新求變策略,積極『自救』」。
加強防疫的同時,劉智龍也著手推動業務復甦,盡可能減少損失。面對整個市場消費力疲弱,他坦言不少中小企失去營商信心,而公司採取穩中求進方針為營運基調。「既然我們控制不了疫情影響,那麼就由注重員工身體健康和配合政府防疫指引做起,若不做足防疫措施,社會承擔後果會更多。在這段時間很多企業都捱得很辛苦,我很感謝公司同事互相支持,上下齊心,我覺得在1個共事環境中架起自然良好的溝通橋樑很重要,大家相互理解、互助,共同捱過這個難關」。
政府經援8招如強心針
劉智龍指出:政府在謹慎及善用財政資源的前提下,制訂8項緊急支援措施,透過協助商戶融資、豁免政府物業租金、稅務便利配套,以及向經營者和就業人士提供支援等一系列措施,讓商戶存續及保障澳門本地僱員就業,他對有關措施表示認同,認為可發揮「穩經濟,保就業」,能夠幫助澳門緩解疫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影響。面對「生意不好,業主又不減租」的艱難局面,有關支援措施如同一劑「強心針」,一定程度上紓緩了餐飲業經營壓力,希望能夠優化細節盡快落實,並簡化申請手續和審批時間,令受到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早日得到支援,才能起到「及時雨」作用。
「現在最大問題是大家不知要捱多久,以為今次就似之前『沙士』般不會持續太久,隨著疫情反覆,中小企慢慢對營商環境失去信心,看不到前面的曙光。在這環境下,一些中小企貸款僅能應付短期困境,大家手上的『老本』所剩不多,加上先前已貸款項漸漸變為運營壓力。在這個時候我相信創業者或者企業,在繼續貸款方面會變得審慎和抱持觀望態度。疫情下,無論創業者、大企業及特區政府,大家都有自己的煩惱,但我們只要同心應對,相信定能戰勝疫情。政府在做好『領頭人』角色同時,推出逼切性的政策也極為重要,能為中小企建立營商信心,企業守業時亦應主動尋新出路,因政府幫得一時,幫不了一世,始終要想辦法自救」,劉智龍娓娓道。
創業者要有逆向思維,在逆境中尋找商機,從危機中覓獲機會,從而獲得更好成長。但這關鍵節點不管是創業還是做甚麼,均應謹慎對待,在危機中人人都有機會,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良機,創造非凡。而作為最早一批響應國家號召跨境到橫琴創業,後疫情時代,劉智龍對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》出台充滿期待和信心。橫琴澳門青年創業企業的營商環境持續向好,成為「澳門青年創業的發祥地」,相信深合區建設將給澳門帶來歷史性的重大利好,澳門即將進入國家發展的新時代。對澳門而言,深合區的建設既是巨大機遇,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,更是未來大勢所趨。
冀橫琴有政策增添人氣
他提到,橫琴人流問題備受社會關注,現時人流雖慢慢上升,但區內常住人口不算多,未來琴澳兩地政府需制訂相關扶持政策,提升區內市場消費活力。擴闊市場空間不但只琴澳兩地人民,拓展力度須及至粵港澳大灣區等更遠一些城市群,吸引更多人到橫琴置業生活,增添「人氣」。現時本澳大專院校有學生就讀一些較專業的課程,如中醫藥、科技等,他們畢業後未必可在澳門尋得「對口」工種,加上未來橫琴有相關專業領域的企業落戶,要視乎政策誘因能否吸引他們到橫琴就業置業發展。
同時,劉智龍表示:「只要政策夠貼地,當一個置業、生活圈聚匯一定人氣時,創業、營商環境自然有張力;但一切仍然要視乎扶持政策力度,如果對青年創業、本土品牌企業家扶持力度夠大,加上政策賦予便利性,有助建立人們前赴橫琴置業信心,也能留住人才,所以目前最重要是先吸引人氣。」
採訪至尾聲,劉智龍對記者笑言,「不知不覺創業快10年,過程中五味俱全,但在過去1年,我卻變得特別冷靜,可能是習慣了防疫下的生活狀態吧。雖然避免不了自然災害及不可抗力的困難,但疫情時代我們須警惕要有正確理財知識和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,將本身擁有的資源有效分配在對的地方,而非漫無目花用。對企業而言,學會招人不如學好留人,當中與員工溝通及齊心應對是重要一環,因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,而懂得留住人才的企業才是經久不衰的保證。」《市民日報》專題組
(原載於2021年11月25日《市民日報》)